司法國是會議分組會議結束之後,上百位檢察官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聚會,作成兩個關於檢察官人事的決議,包括主任選任方式、一二審檢察官輪調。
不知道為什麼,讓小編想起兩年前過世的賴慶祥檢察官,如果他還在…..
今天,剛好是他離去的兩週年。
想我屏東地檢的弟兄們
成大政治系王金壽教授在「想我屏東地檢的弟兄們一文」中提到當年的賴檢:
「屏東曾經是所謂的黑道的故鄉。在幾乎社會各界對此都束手無策之際,1994年底至1996年底之間,屏東地檢署有一批年輕檢察官不畏強權地開始清除當地的黑金政治。」
「至今這批檢察官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貢獻完全沒得到台灣社會的肯定。他們和其他少數優秀檢察官一樣,或許是掃除黑金政治最重要的人物,但也是最被忽略的一群。」
「在短短不到幾年,他們起訴了議長鄭太吉、屏東市長黃清漢、立委郭廷才、國代徐炳豐、省議員林淵熙、縣議員黃昌源及多位鄉長、農會總幹事等人。」
「賴慶祥的無私和主動積極,加上散發出來的領袖魅力,讓他自然而然成為這群人的領導者(這可能也是後來他被當時法務部長廖正豪修理的原因)。」
「一九九六年底,當時的法務部長廖正豪正進行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改革派檢察官集體性的打擊,有八名檢察官因不同理由在完全沒有預警下遭調動。其中賴慶祥被調至台東」
「而這群人的『主謀』賴慶祥也繼李子春之後被檢察體系抹黑污名化,變成另一個異議份子。即使在民進黨執政之後,賴慶祥都沒有得到平反。」
陳瑞仁:瀕臨滅絕的辦案型檢察官
陳瑞仁檢察官說賴慶祥這一生始終是一個基層檢察官,從未被上級關愛當過主任,是一個辦案型的檢察官:
「辦案型的檢察官,對警調移送的案件,不會照單全收,而會進一步發掘案情,甚至獨力開發案件,積極偵辦警調所無心追查的深層犯罪。但這種檢察官不是被法務高層所長期遺棄,就是被外界指責為酷吏或政治打手。」
王金壽:打破本位主義、參與司法改革
王金壽在「走在時代前端的理想實踐者:懷念賴慶祥檢察官」中提到:
「台灣司法改革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各改革運動以及他們的參與者彼此很少對話、互動、合作,相反的,演變到最後變成『機構對機構』的對抗。」
「在1999年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上,部分改革派法官替司法院的政策作辯護,改革派律師則提出另外一套司改藍圖,孤臣孽子的檢改會在內部必須對抗法務部、外部無法得到律師團體和司法院的同情與支持之下,退出全國司改會議。這樣的衝突,使得改革的力量分散和抵銷,無法讓司改取得更大的進展。」
然而,「賴慶祥早就跨出檢察官本位主義,參與其他民間團體的司法改革。1997年民間司改會舉辦『為司法復活而走』,許多改革派的法官與檢察官對此活動,抱著敵意與懷疑的態度。但是,賴慶祥不僅自己親自出席參與此遊行,也動員了好幾位法官跟檢察官來參與遊行。即使後來的司改會越來越對司法體制內的改革者抱有敵意,但賴慶祥還是留下來了。繼續參與司改會的活動,在營隊裡分享檢察官的經驗。」
高榮志:溫柔記憶
當年賴慶祥參加司改會營隊時,現在的執行長高榮志還只是一個剛出道的年輕律師,他回憶起當年參加司改會舉辦的營隊時,對賴檢的印象:
「他說話時的表情與態度,是猶豫、憂慮、不安的。他猶豫時機未到,他憂慮弟兄們的傷亡。他不安,是在想著當下的自己,掌握著極大的權力,生死瞬間,需要極度的警醒與謹慎。再三拿捏權力的施放時機與可能後果,是一種剛直的溫柔。掌握權力的人,剛直已屬不易,搭配著戒慎恐懼,如履薄冰的溫柔,幽微卻綿延。就是這種的一瞬間,會感染到年輕一輩,形象留在別人心中,剎那變成永恒。」